舜网-济南时报
2022-09-09 14:16:10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江丹
《中国好声音2022》出现在视频网站凯发k8国际首页的时候,可能有很多观众会感到惊讶:这档综艺竟然还在播出?!
2012年7月,《中国好声音》播出。那个夏天,这个舞台上满是关于励志和梦想的故事。看上去平凡普通的女孩走上舞台,脱下鞋,光着脚唱出全场最有力量的歌声;其貌不扬的胖女孩一开口惊艳四座;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服装店女老板唱的是铿锵摇滚;还有一直藏在音乐背后的编曲人,在观众和导师面前唱尽所有委屈和艰辛……原来,音乐真的可以引人向上,成为支撑人生的力量,成为一种精神与人相伴,而对观众来说,音乐也超越了欣赏的意义,成为一种了解他人的通道,两端是人生的共鸣。
在过往的一些选秀节目中,观众已经厌倦了评委的傲慢和刻薄,而《中国好声音》则呈现了另外一种温暖的选秀模式。“导师”取代了评委的角色,他们分别坐在4把转椅上,背对舞台,遇到喜欢的声音便转过来,说服选手加入自己的战队。这4位导师是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他们在流行乐坛的成就不容置疑。那一届《中国好声音》也为后来的流行乐坛输送多位明星,比如吴莫愁、袁娅维、金志文、梁博、吉克隽逸等,他们至今依然经常出现在舞台上或者镜头里。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些音乐选秀节目已经尽显疲态后,《中国好声音》成为一个新的造星平台。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好声音》对观众来说是全然新鲜的,甚至主持人念广告的方式都可以成为话题,被人津津乐道。一年又一年,《中国好声音》也像之前的那些音乐选秀节目一样进入一种发展曲线,它需要面对观众对那些选手平凡身份的质疑,需要面对观众的审美疲劳,需要面对其他真人秀节目的流量竞争。《中国好声音2022》播出,选手依然拥有故事,导师依然充满热情,但是它的关注度已经大不如从前,在社交网络上更是难见讨论,一档以声音为主的综艺节目渐渐失去了“声音”。
这当然不全是《中国好声音》的问题。任何一个走过1990年代的人都会发现,如今流行音乐的“流行”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很难再有一首新的歌曲会家喻户晓、被反复吟唱。歌手偶像化后,他们歌曲的流行范围往往便局限于粉丝群体;短视频平台兴起后,一些歌曲的流行渠道则是作为片段化、碎片化的背景音乐,受众则是平台的用户。流行音乐的流行在当下被严重分化,人群与人群之间有着很难突破的壁垒,各听各的歌。
在一些音乐节目中,“老歌翻唱”成为一种常态。或许会有观众惊讶这些节目的怀旧执念,但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歌曲有一种普遍的大众记忆,更容易击中观众的情绪,拉来关注的流量。可是,作为走过1990年代的观众,亲历过21世纪前10年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观众,我们又该怎样找到新的歌曲,并在其中创造新的音乐记忆?与之同时,在今天媒介环境下,我们是不是也已经失去了耐心听完一首新歌的能力,是不是已经习惯了仅凭几个音符就快速地判断它是否好听,然后进入下一首的试听状态?
不只是流行音乐,整个流行文化都在发生这样的变化。网络大数据会帮助我们留意那些曾被忽略的喜好细节,提供给我们丰富到可以不去珍惜的选择,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运用,音乐可能会迎来一个量产的时代。无法去定义这是好还是坏,但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乐正流行在一个越来越“小众”、越来越精准的圈子里。
在一个看上去流行音乐日趋丰富的环境里,我们与好声音渐行渐远。到底是谁在失去,又失去了什么?是流行音乐失去了我们吗?或许是我们失去了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