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凯发k8国际
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凯发k8国际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本逻辑 -凯发k8ag旗舰厅真人平台

舜网-济南日报

2022-12-23 14:24:50

  □边凯晓 李文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民,体现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思路,发展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滋养,其中重视民意的理念在哲学之源上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供了文化土壤,民为国本的思想为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爱民得民的观念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思想支撑。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本逻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彰显提供底蕴和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重视民意理念的根本性超越,从哲学层面上明确了权为民赋的权力观。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这是一种重视民意的仁政思想。唐太宗也曾将民比作水,君比作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设定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君主制度是为人民和公众利益的需要而设,君主应该为天下治天下,为大众谋福祉。然而这毕竟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理论范畴,“重视民意”在于重民,而不是说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高于君,它实际上是君实现“邦宁”的方式,暗含了孔子“臣道”和“治民”的主张,根本目的还是尊君。但是重民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后来的民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基础上,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扬民本思想中的重民因子,对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阐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检验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民为国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从根本立场上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孔子“仁民济众”的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其核心就是“民为国本”。汉朝宗室大臣、儒家学者刘向继承了先秦尤其是儒家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根本,强调治国必须以民为本、以爱民为务。然而当时统治者对民为国本思想的实践,大多是基于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巩固统治的手段,政治的主体在君而不在民,民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被动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创新和升华民为国本思想,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地位和主体作用,把造福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是阅卷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人民由手段到目的、由被动到主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凝结人民智慧的现代化,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实现“民为国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就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在人民的实践与智慧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以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爱民得民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从实现目标上提出了利为民谋的实践要求。儒家著作《左传》表明了民心向背、得民与否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管仲曾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认为,发展经济生产使国家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是安定民心、维护统治的基础。孔子对于管仲的思想和实践,多次称颂为“如其仁,如其仁!”秦汉以后,“重民爱民”也一直是儒家提倡的治理方式。这表明,爱民、得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要务。古代爱民得民观念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官”对百姓的统治与爱护,这就导致在焕发官员爱民之心的同时,助长了家长作风和个人专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本末倒置的“父母官”称谓,代之以“人民公仆”“勤务员”等具有民主气息的称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稳定民心、凝聚民心、顺应民心,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爱民得民观念的内容进行了现代解读和当代转化,这种转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表现为坚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边凯晓、李文雨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21hmy002))

网站地图